我曾經也很不喜歡讀書,在台灣的升學體制下,為了應付學校考試的閱讀,很難讓人對書產生興趣,每次都是用最短最投機的方式,記住那些當時不知道對未來用不用得上的內容,大部分記憶也都隨著長大後漸漸遺忘。
這幾年持續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,在日本的生活越來越長,越覺得自己表達能力的不足,特別是在遇到周遭的人都是思考轉速高的場合,更會有遠遠跟不上的挫敗感。因此我開始了閱讀的習慣,找出自己喜歡的領域類型,漸進式的增加閱讀的量,默默就開始累積了字彙跟經驗。
我是從推理小說開始入手,像是以前曾經看過翻譯本,在台灣也很有人氣的東野圭吾或是石田衣良,用有興趣的地方當成起點比較容易持續,另外在日本比較熱門的作者也相對表示內容比較普遍好讀,本屋大賞的排行也是蠻能參考的一項依據。
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熟悉閱讀的感覺,不久一定能在工作上獲得幫助。像是現在有各種網路溝通工具,在很多公司都是社員們主要的交流方式,每天在網路上都會有大量的工作訊息來來回回,當你閱讀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,要跟上那些文字訊息的流量,肯定會上手很多。
閱讀量越多,字彙文法理所當然會累積,反覆出現的字句多出現幾次,自然就會記起來,說話的時候更自然就能用上了。如果書的種類不同,吸收的雜學知識範圍也會越來越廣,在平常聊天的時候能參與各種不同討論的話題,多展現溝通的能力也就增強了自信。
在需要提案或是發表的場合,累積的語文能量也能幫助自己更從容輸出,這個說法不行就換個說法,在有需要表達想法的時候,從容的加速腦袋思考,練習不慌不忙的展現自己。
我在通勤的時候閱讀,特別喜歡文庫版這個選項,文庫書的大小讓人即使是站著,也能一手拿書一手抓著提把,這個姿勢意外能夠非常專心,也不會因為內容太過無聊而想睡。
在搖晃的車廂中不是只有打瞌睡或是滑手機的選項,不管是短程通勤或是長程出遊,利用零碎的時間讀個一兩頁的進度,沒幾天一本書就能讀完了,每分每秒都過得很充實。
這幾年在書店看到的實體出版品,明顯比以前少了許多,但只要每間隔一段時間去逛書店,還是都可以發現很多新奇的出版物。相信來過東京的人,大部份都有逛過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,也是我最喜歡的書店的其中之一。高達八層樓的新宿本店裡,展示的種類之多光是看樓層簡介,就會讓人覺得在這裡沒有任何找不到的書。
學習每個母語以外的其他語言,都是一條漫長的路。我開始學日文之後,也經歷過很多感到挫折的階段,不斷的努力想聽懂周圍的人說的話,努力想記住語言書上的文法,努力拼湊所有會的單字想表達自己的想法,當然也有過追劇追星的經驗,偶爾伴隨而來的是破洞的口袋。
每個階段都只是過程,現在也只是在未來看來的過程其中一小段。
閱讀對我的幫助蠻多的,日劇、動漫、音樂歌曲等等,都有可以從中學習的地方,語言是一個溝通的工具,在這個工具的使用上不斷地累積經驗,即使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太一樣,多嘗試一定能夠找到對自己最有效率的那一種。
留言